爱国统一战线称谓的由来

作者: 时间:2023年03月02日 14:24 点击数: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发展壮大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对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争论

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使统一战线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和统一祖国的中心工作服务,1979年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会议召开之前,中央统战部派出调查组到上海、浙江等地,就三十年来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等理论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统战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见》(简称《意见稿》),中央统战部部务会议于1979年3月对《意见稿》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中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双方相持不下。

一种意见同意《意见稿》的观点,其中有三条这样认为:(1)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政治面貌、思想状况已经起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消灭,定息已经取消,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丧失了完整的、独立的阶级形态,而成为阶级残余了;他们中的多数以至大多数人实际上已经转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国家干部。(2)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各民主党派已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也可以说已经或正在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劳动者为主体的政党。(3)三十年来统一战线内部两个联盟的状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来的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中,老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本家大多数人实际上已经改造成为劳动者,这些人已经转到了第一联盟即工人、农民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从发展趋势看,革命统一战线正在由不同阶级的联盟向着党同非党的联盟方面转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要放宽视野,既要加强从第二个联盟转化过来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工作,又要加强对新参加进来的港、澳、台和国外华侨等方面爱国人士的工作。

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作为阶级还没有消灭,阶级残余的提法,意味着这个阶级已经基本消灭,容易使人对阶级斗争的长期性估计不足。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可以说已经是劳动人民的政党,而有些民主党派则不能这样说,只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大陆范围,统一战线内原来的两个联盟也依然存在,并非只有一个劳动者的联盟。在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仍将存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千万不可忘记阶级斗争,决不可对阶级斗争估计不足。

1979年5月,中央统战部将两种意见一并报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请求中央给以指示。6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一精辟论断,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这一重要讲话发表后,关于统一战线性质的争论始告解决,一致统一到邓小平讲话精神上来。此后,中央统战部起草了题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新时期总路线而奋斗》的文件,为顺利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奠定了基础。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中国·辽宁大连庄河昌盛街道前程大街117号 邮编:116400 电话:0411-62657885